奉节门户网站 三峡主流媒体--大夔网
搜索
峡江论坛 首页 人文诗城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难忘的百年老厂:竹园碗厂

2025-8-18 15:24| 发布者: 果小果| 查看: 57| 评论: 0

难忘的百年老厂:竹园碗厂作者:李佳新在古夔州府,今奉节县长江北岸,从县城出发,导航打到竹园坪时可显示这样一些地标:二煤厂、郭家沟、虎包、平皋大桥、马鬃岭(后改捷路从两河口与公平分岔)、任家坝、高塝子碗 ...
难忘的百年老厂:竹园碗厂
作者:李佳新

在古夔州府,今奉节县长江北岸,从县城出发,导航打到竹园坪时可显示这样一些地标:二煤厂、郭家沟、虎包、平皋大桥、马鬃岭(后改捷路从两河口与公平分岔)、任家坝、高塝子碗厂、祖师观、大树子、柑子坪、燕子岩,鼓儿石(老山路)、老虎嘴、偏洞子沟、反修桥、唐家坝、砂母梁、岔河子,就到了距县城64公里、海拔800米左右的夔北竹园碗厂。这里离竹园古镇2公里,距巫溪县城60公里。1960年前县北公路只修到柑子坪(国营二铁厂),60年代末才接通至双店公社的横槽垭口,与奉溪界碑相连的奉溪公路。九十年代中期,县委书记李蕴华有意识安排县交通局在曲龙乡扶贫,这时又从寂静坝、白水池、泉坪、东山、曲龙方向修了一条更便捷的路连接巫溪县红岩乡,这条路叫奉溪东路,故此从竹园、文峰(新店子)方向的路就叫奉溪北路。

奉节到巫溪,虽然说以前没有公路,但历史上就有通往开州、城口、陕南、鄂北,贯通巫溪、云阳、万州的人行和骡马大路,由此,竹园坪便成了夔北的边陲重镇,历史悠久,人来人往,山间铃声,赶集热闹,十分繁荣。

竹园坪古镇,东西两条河流在下拱桥交汇,由北向南流入大树子,再往南注入两河口,与梅溪河交汇,流入长江,东出夔门,流入上海。

从竹园坪出发南行到奉节县城,行至2公里时,从老林口到岔河子之间,大约有一公里路段为深山峡谷,溪水潺潺,山高水急,森林茂密,土质分布为白鳝泥(高岭土),是制作陶器的传统原料,适合制作碗、钵等土陶器皿。其特点是颗粒细腻、黏性佳且耐高温,可塑性强,可用于传统陶器制作。白鳝泥属于含铝硅酸盐矿物,呈白色软泥状,颗粒细腻如面粉,化学性质稳定。在1300℃高温下仍能保持形态稳定,适合作为陶瓷胎体材料。而且河沟里水清澈见底,水质很好,土窑用的柴火也丰富,沟边有人行大道,买卖陶器也很方便。

如果能在这里开办碗厂,其条件与云阳县北岸高阳里下甲(今高阳镇)黄家沟碗厂、云阳县崇善里白岩下甲(今平安镇龙塘社区)水溪沟碗厂相似。湖广填四川的李天元、王氏(吴氏)夫妇落户到夔州府万邑大周里九甲(今万州区熊家镇庄子村4组),因李氏始居,取名为“李家湾”,解放后取名为李家大队。李氏在此居住四代人之后,由李忠信、李忠惠,李廷选、李朝纲、李朝斌等分别迁到阰邻的现大周镇铺垭村和云邑木古甲谭家坝滩湾屋场(今云阳县巴阳镇望丰村4组)居住,再后迁入该县木古甲水竹坝(今云阳新县城人和街道)李奠祥、李奠寿等人在此地出生。李朝纲、李朝斗、李朝斌等几个堂兄弟,又沿汤溪河北上迁址到黄家沟,在这里便开始兴办碗厂之大业,始开云(阳)开(县)万(县)三县交界处之先河。李忠炳、李忠愷、李忠瑞、李忠玥、李良寿、李良江、李良清、李良银、李仕成(李海涛)、李仕财、李仕兴、李仕华等都在黄家沟碗厂出生。成年后,子承父业,开碗厂,之后又迁入县境内西北角的原白岩下甲水溪沟开办碗厂,碗厂规模宏大,所生产的土碗、土钵、坛子、盬子、罐子等土陶器皿质量上乘,十分畅销,声名远扬。从此,李氏碗厂闻名云阳、万县、开县、城口、奉节、巫溪、巫山等地,人称“李氏碗状元”。

我自2012年到2024年的十多年间,我和我曾经健在的父亲、佳春弟和多位同事和朋友,多次从重庆或者奉节,来到万州区熊家镇庄子村4组李家湾李家大院、万州区大周镇铺垭村、云阳县巴阳镇望丰村4组、云阳县平安镇龙塘社区水溪沟碗厂(遗址),寻根问祖,拜访李氏宗亲。在得知兄长李佳元如今仍是李氏碗厂的传承人时,我们十分欣慰。他拿出鲜红的红绒封面《证书》给我看:曾荣获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颁发的《证书》:“认定李佳元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性项目:`陶器传统制作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云阳县文旅委和县教委,每年都要要求他举办几期培训班,教会中小学生的非遗传统手艺。还得知李氏族人,在解放前后,沿大巴山南麓由东往西两边延伸开办碗厂。李仕德之子李佳万迁徙到四川省达州市宣汉县黄土镇开办了陇溪陶罐厂,李仕郎(李兴成)到城口县西部的坪坝镇瓦屋村开办了碗厂,真是后继有传人。

湖广填四川的倪科、倪凡两兄弟来到夔州府奉节县竹园坪挽草为业后,其后裔倪兴斗生于清朝同治四年乙丑年(1865年),成年以后,当他想为当地和周边百姓“端上饭碗”服务,想在老林口下面创办碗厂,他从小就听闻云阳县高阳里下甲黄家沟李氏碗厂很出名。

清光绪八年壬午年(1882年),倪兴斗徒步三百多华里翻山越岭来到黄家沟碗厂,寻师拜师,请师傅来到老林口实地考察,师傅认为此河段水源、土质、山林、运输等条件都很好,当年就在夔州府奉节县北岸竹园坪开办了第一家碗厂,也就是后来大家熟知的竹园上碗厂。倪兴斗在这里成家立业,世代繁衍。为解决工人的生活,还雇人开垦耕地,有效地解决了“有碗还需要装饭”的问题。

清光绪二十一年农历乙未年(1895年),倪兴斗与碗厂附近的刘氏女子结婚后,生育两子一女:即倪顺典、倪顺久、倪顺芝,家承祖业,世代相传。倪兴斗于1947年在竹园碗厂病故时,享年82岁,葬于上碗厂山顶的巨木庙。其妻刘氏病故后葬于下碗厂对面的唐家坡。倪顺典在碗厂结婚后不久就搬到了云阳老县城东郊定居。倪顺芝的女儿倪宗秀与竹园碗厂职工田金才结婚后,生育一子两女:即田秀国、田秀兰、田秀清。田秀国曾经是竹园乡粮管所职工。田秀兰与雷世明结婚,雷曾经是竹园区粮管所副所长、所长。田秀清与王龙安结婚,王是1973年从竹园市场居民招工到竹园碗厂工作了20多年,后来还当了10多年的厂长,他成了“末代厂长”。如今,王龙安身体尚好,现居住在新县城朱家坝。倪顺久与唐存忠的幺女儿唐益香结婚后,生育四子一女,即倪宗伟、倪宗成、倪宗平、倪宗盆、倪宗兰。倪顺久是老幺,他生于清宣统二年农历庚戌年(1910年)农历八月廿五,于1976年农历九月廿五在竹园碗厂住宅病故,享年67岁,埋葬在下碗厂老宅附近。其妻唐益香于2018年农历冬月廿七在竹园街上病故,享年82岁,葬于下碗厂老宅附近。大儿子倪宗伟,在碗厂接父亲的班当工人,直到碗厂解散才回家,于2025年1月11日在竹园碗厂沟老宅病故,享年70岁。倪宗平,现年59岁,现在竹园场镇中拱桥开的“倪老三小吃店”餐馆,莫看他年近花甲,但他记忆力好,对祖先的往事仍历历在目。

在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唐存忠从云阳县鱼泉乡搬迁到奉节竹园坪,先在街上经商,后与竹园乡竹园村7队(小地名后槽梁子)的易修培结婚,生育一子三女,即唐益富、唐益秀(一说叫唐益春,小名叫“春女子”)、唐益秀(小)、唐益香。唐益秀(大)嫁给李良清为妻,生育二子二女:即李仕明、李仕云、李仕香、李仕春。唐益秀(小)嫁到牛场梁子的邓氏为妻,前几年才去世。唐益香嫁给倪顺久为妻。儿子唐益富与黄氏结婚,1949年农历九月生育一子,即唐良才。唐益富从小在碗厂跟着倪家当学徒,后来,倪顺久、唐益富等人成了做“盬子”等大货的工匠大师傅,名声在外,远近闻名。唐益富于2006年农历腊月十六病故,享年82岁,埋葬在下碗厂对面的唐家坡老宅附近。唐良才在碗厂接父亲的班当工人,碗厂下马前,他学会了做“盬子”的大师傅,遗憾的是后来碗厂下马了,如今居住在下碗厂,今年78岁,身体尚好。

民国十七年(1928年)至民国二十年(1931年)间,李忠炳、李忠愷、李忠瑞、李忠玥(又名李忠堪、李贵方,下同)几个堂兄弟或远房兄弟,先后率儿孙李良寿、李良江、李良相、李良珍、李良清、李良银、李仕成(李海涛,下同)、李仕财、李仕兴、李仕华、李仕木等人,从云阳县水溪沟碗厂来到奉节竹园碗厂,与当地几家开碗厂的倪兴斗、黄由福、陈玉清(有人说陈础发、陈础德也开过碗厂,实际上“二陈”并没有开过碗厂,只是在厂里当师傅),逐步扩大碗厂规模,形成了后来的上碗厂、中碗厂、下碗厂。

1945年,李良寿的二儿子李仕财、幺儿子李仕兴将竹园碗厂的技艺带到了大巴山南麓的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华坪乡尖山坪,开办了碗厂,其10个多个子女先是跟父学艺,后来多数都改行走上了领导岗位,在镇坪、平利、安康、西安等地从事党政和公安等工作。

李良寿、李良江两兄弟,一直在竹园开办碗厂,两兄弟于1947年前后在竹园上碗厂病故,埋葬在老林口下面的人行大路边,1968年兴修柑子坪到双店公社横槽垭口的奉溪公路时,才将坟墓搬迁到了上碗厂河对面的竹林坡砍上。

李良寿的大儿子李仕成,李良江的儿子李仕华一直在竹园开碗厂学到了父亲的手艺,当上了“大师傅”。在解放后,李仕成还被县手工业社调到了公平区公平公社船型湾碗厂带徒弟10多年,1964年农历四月初十在竹园碗厂沟住宅病故,享年60岁,埋葬在父亲迁墓的竹林坎下。其大儿子李佳珍的妻子刘兆清埋葬在他的左后面。李仕华是1968年农历十月病故的,享年46岁,埋葬在岔河7队,小地名拦山沟外边。

李佳珍,先在竹园碗厂做碗多年,后到竹园下街铁业社当工人。他妻子刘兆清病故后,埋葬的地方是李忠玥、李良清、李仕明、李仕云家的祖孙老宅的厨房屋基。其大女婿全永佳,曾经在竹园镇企办公室当主任,在竹园碗厂技改时,镇领导安排他亲自蹲住在碗厂,协助厂长王龙安、党支部书记秦德才,共同做好技改,直到碗厂下马解散到做好善后工作。如今,竹园碗厂遗留下来,来往过路的人车皆可看到矗立的这个高烟囟,就是当年县二轻局下放给竹园镇所管辖的一个乡镇企业遗念。

李仕华的三儿子李佳德接班到竹园碗厂做碗,之后被县二轻局调到梅子公社高塝子碗厂当师傅。

李忠愷携二子李良相、孙子李仕木从云阳县水溪沟碗厂来到竹园碗厂做了几年“盬子”等大货,解放后才回到云阳水溪沟碗厂定居。前面介绍的李佳元传承人,就是李仕木的大儿子。

李良珍偕妻女从云阳县崇善里白岩下甲水溪沟碗厂来到竹园街上,开饭铺和栈房,儿子李仕奎1949年就出生在竹园碗厂。在三年自然灾害后,李良珍的妻子死后埋葬在竹园下碗厂陶器社旁边的,连棺木都没有。六十年代初,李良珍携子搬回到了云阳县水溪沟碗厂定居去了。其女儿李仕秀到奉节南岸的省青龙劳改大队当了医生,直到退休,现定居在万州区南岸新区。

民国二十年(1931年),李忠玥携妻熊氏和两个儿子李良清、李良银从云阳县水溪沟碗厂来到竹园坪,李忠玥在竹园古镇上街开饭铺和栈房。两个儿子在竹园碗厂做碗。李良清是有名的“盬子”等大货师傅。他的两个儿子李仕明、李仕云早年也在碗厂当学徒。1955年2月,李仕明报国从戎,离开碗厂到东北沈阳某部队当兵,担任通讯员、卫生员,回乡后到朱家坝县国营四铁厂当医生,之后落户到现在的平安乡和平村1社,担任村主任多年,兼职当医生,“平南槽”(现喊为平安槽)的村民多数人都认识“李医生”,他于2015年1月6日在竹园新广场镇卫生院白云住院部因医疗事故病故,享年78岁。李仕云在竹园碗厂当学徒后,在岔河村当生产队会计,1961年到湖北省竹溪县丰溪区洞斌公社小界梁安家落户了,这里与李仕财、李仕兴的镇坪县碗厂很近,彼此往来密切。1989年至今,他携全家妻儿老小迁徙到武汉市汉阳区军山街道定居,现年83岁,身体健康,记性很好。李良银在国民党时期“抓壮丁”充军后,下落不明。李忠玥于1953年农历正月十八病故,享年66岁。熊氏于1958年农历二月病故,享年68岁。李良清于1961年农历四月十八病故,享年47岁。唐益秀(大)于1953年农历八月十八病故,享年33岁。李忠玥这支人的两代四人均埋葬在上碗厂老宅竹林屋后面的。他们是我曾祖父母、祖父母(注:父亲、母亲、弟弟病故后,埋葬在平安乡和平村1组老宅后面的。),我从小到参加工作前,父亲带我或我独自一人,经常到碗厂沟的宗亲和外曾祖母、舅爷爷、姨奶奶家里来玩。如今,我已进入“六六大顺”之龄,不论住在奉节,还是住在重庆,逢年过节,我都要偕妻,携弟妹、女儿、侄男阁女到竹园碗厂祭祀祖先,慎终追远,难忘祖业。

还有我的继外公王本树,他是经我二爷爷李良珍介绍与外婆杨太香结婚的,幺舅赖习国幼小时外公去世了,靠他抚养成人,并一度改名为王和贵,幺舅成年后,也在碗厂工作过多年。王本树系公平区野茶乡人,是县二轻局招工到的竹园碗厂,直到1979年除夕前的一天因积劳成疾,而病逝于竹园碗厂,享年70岁,埋葬在中碗厂堰沟旁。

我李氏宗亲从云阳县西北角崇善里白岩下甲(现平安镇龙塘社区)水溪沟碗厂和竹园当地倪家、陈家等几家开办私人碗厂,无私奉献,传授技艺,提质增效,扩规量产,传播现代文明,解决当地山民们和大量路客买碗方便的捷径,这里是砂页岩,白善泥土质,虽然说农耕地不出食,农业生产条件差,但它却是制作土陶的上乘佳土。手工制作碗、钵、罐、坛、盬子、花瓶等陶器或工艺品,品种繁多,工艺精致,在这山高谷深狭长沿河不到一公里的地方,开有3个碗厂,即上碗厂、中碗厂、下碗厂,有做碗的,画碗的,拌泥的,烧窑的,水车的,冲对的,开堰沟的,砍柴的,烧窑的……一派热火朝天,欣欣向荣的繁荣景象。从我知事起,碗厂就一直兴旺发达,产销两旺,经久不衰,正式工人六七十人,加上临时人员,高峰时期有一百余人。听祖先说,解放前有手摇车四十余台,工匠师傅四百多人,产品销往鄂北、陕南,特别是生产的盬子鸡器皿特别畅销,但因做大货的师傅少,数量不多,必须提前几个月预订。由碗厂这个主业,还带动了餐饮业、旅栈业、酿酒业、染坊、商店等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

据了解,在竹园碗厂能够手工制作盬子、坛子等“大货”的,只有李良清、李仕成、李仕华、倪顺久、唐益富、许兴云、曾生堂,而唐益富的儿子唐良才,在碗厂下马前刚刚学会了,厂子就解散了。

从以上采访的这一详细记录,完全可以看出竹园碗厂的前世今生。据了解,近两百年来,仅倪氏、唐氏、李氏三个大家族的四代人,或生于斯,或长于斯,或死于斯、埋葬于斯者之众,他们把几代人的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竹园碗厂,三十多座忠魂还守望于竹园碗厂,在碗厂沟生和死的总人数逾百人之多。

竹园碗厂,在解放前最早是几家私人开办的,1953年公私合营后才将分散的几家私人碗厂上交给县手工业社,实行统一管理,进入正式工人编制,吃上购粮证,拿国家的工资,实行父母退休儿子接班制,1974年更名为县二轻局管理。改革开放后,转给新成立的县乡镇企业局管理。因老厂长李付科和几个老碗匠陆续退休或死亡了,又面临转制,一度疏于管理,几近频临倒闭了。好在竹园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1991年4月,安排镇企办室主任全永佳兼任厂长,王玉安的厂长也没有免职,秦德柱继续当党支部书记,开始只说叫全永佳下派一年,后来一干就是5年时间。这期间,全家佳与王龙安、秦德柱团结一心,挽救濒临倒闭的这个百年老厂,他们强化管理,经济效益逐年增长。20多个退休工人的工资由每天只有3元,提高到6元,再后来涨到了10元。在几届镇党政主要负责人夏官平、王玉廷、宋代虎、易礼祥,分管负责人李国、李德廷等的具体管理下,通过镇武装部部长(我外侄女婿)张纯忠到县城我的办公室找到了我,准备大干一场,将传统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他们多次下县城,到县开发办(县扶贫办)、县农行、县乡镇企业局等部门。要我助力支持这个我家曾经的祖业的发展和升级改造,安排和吸收贫困户就业,增加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按当时县委县政府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大力扶持乡镇企业发展,我本着于公于私,于情于理的考虑,鼎力相助这个项目落地。通过分管项目的副主任与相关部门实地考察论证,批准无偿支持扶贫项目资金10万元,协调其他部门项目资金20多万元。经县乡企业局推荐,他们到宜昌市聘请技术员宋小平(他老家是本县寂静乡河水村人)蹲厂支持,后来由于设计不合理,技术没过关,烧制出来的产品质量太差,成品卖不出去,加之管理不善,最后只好下马破产了。一些70多岁的老工人,祖祖辈辈都是碗厂人,在厂里干了十八九年后,每月只领到失业金400元。

如今,当年投资建成的这个50米的高烟囱,无论寒来暑往,风霜雨雪,仍矗立在哪里,这是百年碗厂的唯一见证和印记。

竹园碗厂,尤其是“盬子鸡”器皿,是什么原由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就让他一夜爆红,远近闻名的呢?

一是源于1986年4月25日,中央某领导及夫人从奉节到巫溪,在路过竹园区公所伙食团吃午饭时,吃到了大厨师李世平蒸的具有奉节特色的美味佳肴的“盬子鸡”,便连连称奇,这位领导夫人叫梁伯琪,人人都尊称她为“梁大姐”。我当时在县委办公室当秘书,知道是办公室主任安排买了一个“盬子钵钵”,由与我同在一个办公室的曾强秘书坐船送到巫山县委办公室,请他们转送给“梁大姐”带回北京去的,至此奉节人便借势改名为了“紫阳鸡”;二是县委机要局局长丁国民(老茅田乡人,部队转业后曾在竹园区公所工作)的夫人,叫陶开珍,她在奉节老县城新电影院,以及后来到重庆市主城区开办的“陶记紫阳鸡”,县领导、部门招待客人,市委办公厅及市级部门的人都去吃,喜讯便自然而然地传开了;三是到新县城后,由常引航、刘俊二位竹园籍人在李家沟大桥东侧的文化综合楼二楼开办了一家“竹园紫阳鸡”,后更为“竹园盬子鸡”。特别是2011年4月,他俩又将“竹园盬子鸡传统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了“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陆续通过县、市、中央电视台及台湾等海内外、国外各级媒体大肆宣传,获得了各项荣誉。就这样,竹园碗厂也跟着“竹园盬子鸡”声名鹊起,远近闻名了。

我在 2019年12月5日,偶然看到了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美食中国》5集系列片《品味重庆》(4):“山野鸡香”,用了7分38秒的时长介绍奉节手工制作传承人徐兴伍和烹制佳肴的刘俊两位手工艺人。我对此颇为不解,心想竹园碗厂早就垮掉了,这个徐师傅也从来没有听说过,会不会是“异花接木”。我怕记忆有误,于是我通过竹园碗厂的宗亲再三求证,果然问无此人。但又话说回来,不论他是哪里人,碗厂在哪个地方,只要央视采访了他,他将我李氏祖先的非遗手工艺传承下来了,就应当给予点赞。

功夫不负夫有心人。我连续打听了好多天,终于在12月16日(这天正好是奉节解放70周年)上午电话联系到了竹园坪在县城开办盬子鸡的传承人常引航老乡,他详细介绍了央视记者拍摄“竹园盬子鸡”的来龙去脉,才解开了我的心中的谜团。

常兄说:中央电视台四套节目《美食中国》拍摄组,朱颖编导(她是1987年出生的年轻女孩子)一行驱车来到竹园碗厂,才知道做盬子的竹园碗厂早就垮掉了,厂子烂稀稀的,六心都凉了。常引航、刘俊建议到县城南岸三角坝兴隆镇的卡麂坪去拍摄烹制现场。后来也没有去成。常兄给我说了大实话,他已经上过近10家电视台了,这次他让一起合伙的刘俊出镜头,在餐桌上吃饭的白头发就是我常引航。镜头上的徐兴伍师傅,是开州区渠口镇人,碗窑厂也在他哪里,厂长是姓陈。因为竹园碗厂垮掉了,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手工陶瓷在开州区也濒临失传,是他将竹园盬子器皿样品带到开州去的,他口传心授烧制而成的。如今手工做盬子的老师傳几乎没有了,好在现在已经有了陶瓷厂机械流程制作,能够做得出这个产品,他坚信今后应该不会失传的。
   
如今,竹园碗厂虽然已成废墟,但残檐旧屋,窑洞,特别是哪个高烟囱,历历在目,村民已经在附近建起了砖混水泥结构两楼一底的连排楼房,四、五十岁以上的人都知道过去碗厂的辉煌历史,而00后的年轻人不知道。百年碗厂,记忆犹新。但愿用新工艺制作的盬子鸡,代代相传,永远不会忘记!只不过过去手工制作工艺,一去不复返了。盬子鸡母厂永远消逝了。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总能从历史的记忆中寻找到百年碗厂的那些沧海桑田。 

以上内容系李忠玥、李良清、李仕明的后裔李佳新整理而成。他经过多年来的无数次与倪顺久的三儿子倪宗平、唐益富的儿子唐良才、李仕成(李海涛)的大孙女李成香和大女婿全永佳、竹园碗厂末代厂长王龙安(从1973年招工进入碗厂,由工人做到厂长位置,也是最后一任厂长),李仕财的大孙子李海平(竹园区平安乡信用社退休职工)、李仕华的二儿子李佳全、竹园碗厂老职工王本树的养子赖习国等人进行走访了解,将他们的口述整理而成。

(初稿写于2019年12月8日午夜,当晚6时许,我自费宴请县人大机关的同事到县滨江国际B7栋3楼”竹园䀇子鸡”有感而发,同年12月16日中午修改。完善于2025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重庆市九龙坡区谢家湾正街55号万象三路华润二十四城玺悦府、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两路口金兰凤凰度假区)


热点 ·排行

  • 月排行
  • 周排行
  • 日排行

广告 ·推广

关于大夔网关于大夔传媒投稿须知广告服务实习申请招贤纳士大夔网公约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永安街道县政路46号 邮编:404600 | 大夔热线:023-56551393 | 投诉举报热线:56551337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渝ICP备18014354号

手机版|大夔网

GMT+8, 2025-8-19 05:52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