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门户网站 三峡主流媒体--大夔网
搜索
峡江论坛 首页 读书作文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由大到小”与“由小到大”

2017-3-6 09:09| 发布者: shuang| 查看: 1166| 评论: 0

摘要:目前,初中历史两结合考试,很多省市采用了开卷笔试的考核形式。为了减轻学生过重复习的负担,一般要在考试前两个月才划定考试范围。
——《初中历史高效自读教学》[1]的中考复习策略与方法
不久前,一堂初中历史毕业复习的公开课上的一幕,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教师在小黑板上展示出的课前复习的重点内容是:1、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指挥者是谁?2、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名称叫什么?3、为什么说十月革命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坐在最后排紧靠我的那个学生,从课桌上的书山中抽出《世界古代史》九年级上册,不停的翻找小黑板上的问题。明眼人一见便知,这仨问题应该属于九年级下册的世界现代史的范畴,这个学生犯了南辕北辙的错误。南辕北辙,是初中历史的毕业和升学考试(以下简称两结合考试或中考)复习时相当一部分学生常犯了的错误。

目前,初中历史两结合考试,很多省市采用了开卷笔试的考核形式。为了减轻学生过重复习的负担,一般要在考试前两个月才划定考试范围。2010年,重庆市的历史中考就剔除了《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在余下的四册书中又只保留了近60%的内容。教学所用的复习资料一般都是在考试范围划分前就早以已经成书开始使用了,考试范围划定之后,就只有40%可以派上用场了。不管是教材,还是复习资料,从形式看是犬牙交错,从内容看是杂七杂八。针对中考历史的开卷考试和考前才划定考试范围的特点,我校《初中历史高效自读教学》课组,总结出的“由大到小”与“由小到大”的复习策略,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
一、 只有“由大到小”,复习时才能不迷失方向
“由大到小”,就是复习时要像剥竹笋皮一样,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例如,2010年的重庆市中考(以下均以2010年的重庆市中考为例),在组织历史复习时,你就必须让学生清醒的明确,《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和《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不属于本次考试的范围,必须毫不犹豫的剔除掉,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复习资料中清除出去,以免搅乱思维,干扰视线。搞清楚了第一层级这个中考历史的整体范围,接下来就要明确第二层级,即每一册的考试范围。又如,《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的考试范围是《第六主题  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八主题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第九学习主题  中国古代文化(下)》”,再整理后简化为 “隋唐”、“明清”和 “文化(隋唐以后)”。复习的范围随着层级的降低,历史的内容却越来越明确。第三层级是搞明确每一学习主题的考试范围。仍然《中国历史》以七年级下册为例说明,第六学习主题,有《“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等五课。可以整理简化为两方面的内容:一、隋的统一,开皇之治和科举初创;二、唐朝三皇、民族关系、对外交流和科举发展。第四级层是每课的内容。如,七年级下册第三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这一课的内容有三目:(一)、《科举制度的创立》;(二)、《科举制度的发展》;(三)、《科举制度的影响》。根据课标要求,第一目和第二目是是教学重点,当然也是复习的重点。第三目,《科举制度的影响》,属于带“*”的内容,不属于考试范围,应该毫不犹豫的从从考试范围中删除。第五级层,就是具体的考试内容,它涉及到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等。例如,《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的第一目是《科举制度的创立》,就应该重点掌握科举制度的创立的历史人物,科举制度创立的标志。
有人会说,这样一步一步去分析考试的范围,有必要么?按照考试说明,把考试的范围勾画出了,不就完了吗?按照考试说明把考试范围圈画出来,这是所有教师都能够做的,但是,从中考复习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复习时间紧,考试科目多,考试内容杂,只是一般性的画一画,学生只有一个浮光掠影的印象,结果是:在看书时,不该看的却看得津津有味:在作练习时,不该作的却作得认认真真:在考试的时,能够查找到的内容却无法查找到。本文开篇的一幕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考历史复习时,花费一些时间去“由大到小”的分析考试的范围和内容,表面上看有一些耽误时间,但是它有效的避免了无效劳动。“由大到小”的分析考试的范围和内容,实际上就是重新建立一个迎考系统,只有当你的复习在这个新系统中运行时,复习才是有效的。
二、 只有“由小到大”,考试时才可以得心应手
如果说“由大到小”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一个一个级层的搞清楚考试的范围,迅速构建出适应本年中考的知识体系,以好有效的避免做无用功;那么,“由小到大”,就主要指的是学生在考试时,
那个考试点出自于那段历史,那个问题应该提取那些有效的历史信息来解答,才能够了如指掌。只有了如指掌,才能够回答问题时得心应手。只有考试时得心应手,才能够考取理想的教学成绩。只有这样,才能够充分利用带进考场的教材。否则带进考场的教材与一堆废纸何异。下面是我们课题组归纳的三种答卷的方法:
(一)、按课文索骥。如,2009年,成都的中考试题:“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这段话描绘了我国古代哪一次著名的对外航海活动。
A.甘英出使大秦     B.鉴真东渡日本
C.戚继光抗倭        D.郑和下西洋
如若是今年重庆中考,要正确解答此题,先分析选项,A.甘英出使大秦,是东汉的历史,不是本次考试范围,排除掉。B.鉴真东渡日本,C.戚继光抗倭,这两个选项虽然属于考试范围,但是鉴真东渡的目的是传播中国文化,戚继光是奉命到浙东一带抗倭,也排除掉。郑和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海外的联系,奉命出使西洋。他出使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成就了他世界杰出的航海家美名。这正好与题干的关键“对外航海活动”向吻合。如果还有疑虑,还可以翻阅《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1课《明朝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该课的68页,正好有郑和的“观夫海洋……”的观感。至此已确认无疑。
(二)、按地图索骥。例如,下图反映的是1980年,我国在沿海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请指出A、B、C、D分别代表的是哪个特区?
四个经济特区是《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9课《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的内容,翻阅到教材55页,答案便一目了然。
让学生去进一步的明确这个范围,理解这些内容,做到考试范围和内容了如指掌,只有这样才能够复习心中有数,才能够事半功倍实
(三)、整合教材内容索骥。如,2009年,重庆市的中考试题: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60华诞。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立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们浴血奋战的结果。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请回答:(1)、中国共产党成立于何时?中共“一大”通过的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20世纪30年代至40 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哪两次重要会议?请分别指出这两次会议的重要意义。
这道题,一口气问了六个问题,共6分,占全卷总分的12%,在短暂的45分钟内,只能够使用6分钟的时间作答。在转瞬即逝的6分钟内,必须要在四本书中找出相关的课文,提取出有效的信息,作出正确回答。学生要不假思索的拿出《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再迅速找到第9课的《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目,第12课的《遵义会议》一目,第16课的《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一目,从中找到有用信息来作答。
中考历史复习的“由大到小”,是根据考纲建立正确的应考系统,能够有效的避免复习的盲目性;中考历史复习的 “由小到大”,是为了在已经构建的知识网络中提取有效信息,迅速、准确的解答考题,从而取得理想的中考成绩。
注释:
[1]《中学历史“四步自读”教学模式》,是作者摔先倡导的研究课题。2006年被确立为奉节县重点研究课题,2008年被批准为奉节县重点推广课题,2009年立项为重庆市重点研究课题,2010年立项为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十二五”重点规划课题。“四步自读”,指课堂教学的四个环节,即“复读——自读——辨读——练读”。
来源:重庆市奉节永安中学 作者:张祖安

关于大夔网关于大夔传媒投稿须知广告服务实习申请招贤纳士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三峡风B幢1单元24-09 邮编:404600 | 大夔热线:023-56551393 | 投诉举报热线:56551337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渝ICP备18014354号

手机版|大夔网

GMT+8, 2024-4-27 22:10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