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门户网站 三峡主流媒体--大夔网
搜索
峡江论坛 首页 人文诗城 史记奉节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夔州竹枝歌舞--奉节“非遗”的动人魅力

2017-2-13 14:38| 发布者: 179xing| 查看: 3210| 评论: 0

摘要:夔州竹枝歌舞是三峡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早在刘禹锡任夔卅剌史(公元八八二年),深入民间,吸取巴渝民歌精华,摒弃其鄙陋,创作出竹枝词十一首,“教里中儿歌之,自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

夔州竹枝歌舞是三峡文化中的一枝奇葩。早在刘禹锡任夔卅剌史(公元八八二年),深入民间,吸取巴渝民歌精华,摒弃其鄙陋,创作出竹枝词十一首,“教里中儿歌之,自是盛于贞元、元和之间”。竹枝歌舞因竹枝词而名。我们说到的三峡竹枝歌舞,是有词、有曲及有舞的三峡民间歌舞。清代学者俞樾说:“《唐艺文志·经部·乐》类有崔令钦《教坊记》一卷,其书罗列曲词之名......三百三十有五,以此知今之词古之曲也。而唐志列之乐类,又以此知今之词古之乐也”。我们提到的竹枝自应是含有曲和乐的。
历代众多学者及专家都认为竹枝歌舞起源于巴渝舞。所以《词律》称:“竹枝又名巴渝辞”。而巴渝舞是有辞有曲有舞的。至此,巴渝舞分出一支进入宫廷成为雅乐,而本舞则仍在民间流传发展。从公元i前12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我们可以说是巴渝舞产生并形成的时期。

进入宫廷的巴渝舞自汉章帝制稗舞辞,改名稗舞,魏黄初问改名昭武舞,至晋又改名宣武舞。魏初,“其词既古,莫能晓其句度。乃使军谋祭酒王粲改创其辞”。这是文人对巴渝歌舞的第一次介入。永嘉之乱,晋室南迂,宫廷乐工悉迁江南。至南朝萧梁时期复名为巴渝舞。舞员“咸为八人”,“舞容闲婉,曲有姿态”刚劲勇猛之气丧失殆尽。隋初,文帝诏令制乐,因巴渝舞等,“既非正典,悉罢不用”,“牛弘复请存《稗》、《铎》,《巾》 《拂》等四舞,与新使并陈。

明情时期,是夔州竹枝歌舞的新变时期。首先表现在表清形式的多变,如前所举。第二,竹枝歌舞的衬词[竹枝] 、[女儿]已不复见,代之而起的多种形式的衬词如“荷花老海棠”、“柳呀柳连柳”、“竹枝叶儿青”、“姐呀姐儿乐”、“罗儿啷罗咣咣扯......”等。第三,竹枝歌舞集歌、舞、乐于一体的表演风格有变,代之而起的是多种表演风格。有的尚有歌舞乐,如车灯、年宵等。有的则只有歌的成份了,如“山歌唱出巴渝曲”等等。
纵观有二千余年历史的竹枝歌舞,由巫舞而巴渝舞,而竹枝舞,而竹枝多种形式舞,这恰恰证明了,三峡民间歌舞强大的生命力。夔州竹枝歌舞历经唐宋i元明清至今,它植根三峡民间肥沃的土地中,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不断发展、不断变化而流传到现在。那种认为竹枝歌舞消亡了的观点,是不符台历史辩证法的。

目前,夔州竹枝歌舞作为奉节县首个申报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填补了奉节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白。早在唐朝中期就开始流传于世,追溯至今,其发源地正是拥有天坑地缝世界级风景区的旅游小城镇——奉节县兴隆镇。夔州竹枝歌舞主要以扬袖、下蹲、摆手、小跳为主要动作,舞蹈轻快活泼,蕴含着特有的精神价值。在兴隆镇党委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下,如今夔州竹枝歌舞逐渐成为当地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项娱乐项目,这项特色文化将大大提升兴隆镇的旅游文化底蕴,助推当地旅游业蓬勃发展,让更多人领略奉节“非遗”的动人魅力。

“夔州竹枝歌舞”在奉节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中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突出的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是奉节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流传的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区域文化特征的传统民间舞蹈形式,距今已有上千年历史。“夔州竹枝歌舞”节奏鲜明,轻盈欢快,并且有很强的自娱性。

见习编辑:邢艳梅

热点 ·排行

  • 月排行
  • 周排行
  • 日排行

广告 ·推广

关于大夔网关于大夔传媒投稿须知广告服务实习申请招贤纳士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三峡风B幢1单元24-09 邮编:404600 | 大夔热线:023-56551393 | 投诉举报热线:56551337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渝ICP备18014354号

手机版|大夔网

GMT+8, 2024-5-3 19:25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