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门户网站 三峡主流媒体--大夔网
搜索
峡江论坛 首页 人文诗城 史记奉节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李白遇赦在何处 夔州奉节白帝城

2016-6-3 17:08| 发布者: 179xing| 查看: 1520| 评论: 0

摘要: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逃避兵乱,隐居于庐山屏风叠,但仍密切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三次征召李白入幕府。李白怀着除乱 ...
公元755年(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逃避兵乱,隐居于庐山屏风叠,但仍密切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召,由江陵率师东下,过庐山时,三次征召李白入幕府。李白怀着除乱安邦的志愿,接受了李璘的邀请。然而天真的李白做梦也没想到,他竟成了李璘和他哥哥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牺牲品。肃宗命李璘  率师回蜀,李璘不从,兵败被杀,李白也受到迁连,以附逆罪系浔阳(今江西九江市)狱。出狱后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西行途中遇赦放还。
李白在何处遇赦,史无明载。李白在他的《自汉阳病酒归寄王明府》诗中自说;“去岁左迁夜郎道……今年敕放巫山阳”。但“巫山阳”是一个模糊、宽泛的概念,于是李白遇赦地具体在何处,就成了他生平中的一个难解之谜,因而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是李白遇赦夔州白帝城;另一种是根据李白诗中“敕(皇帝的诏书)放巫山阳”来判定其遇赦地在巫山县。我赞同第一种意见。其根据如下:
一、教育家、中国古代文学和各体文学专家、文学史家朱东润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关于李白《早发白帝城》的解题是可信的。解题说:“唐肃宗乾元二年(七五九),李白长流夜郎。行至白帝城,遇赦,乘舟东返。这诗是江行途中所作。”这里所指的白帝城,就是夔州治所奉节县城。清楚地交待了李白遇赦和东返的地点是白帝城。
二、从巫山山脉的历史变迁、沿革方面和李白当时遇赦的有关情况分析,他诗中的“巫山阳”是指夔州白帝城。
杜甫在《夔州歌十绝句》(其二)诗中说:“白帝夔州各异城,蜀江楚峡混殊名。”意思是白帝城、夔州城是相毗连的相对独立的两座城,(由于奉节地处蜀楚交界地)蜀地的江名和楚地的峡名常混为一谈。杜甫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长江三峡地名混乱的情况。长江三峡及其山的名称曾经历了一个由混淆不清到最后明确、固定的过程:
“汉代长江三峡统一都叫‘巫山’,魏晋南北朝才开始分段命名。但名称叫法各异,并不固定。”如《水经注》称今瞿塘峡为广溪峡,今巫峡为巫峡,今西陵峡为西陵峡;《荆州记》称今瞿塘峡为巫峡,今巫峡为秭归峡,今西陵峡为归乡峡;两宋时期称今瞿塘峡为西峡,今巫峡为巫峡,今西陵峡为归峡;直到明清时期,才固定为今天的三峡通称: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曾经称巫峡,西峡,巫峡曾经称秭归峡,可见混到什么程度。即使在清代,还有以巫山峡代称瞿塘峡的。如白帝城著名的楹联:“巫山峡锁全川水;白帝城排八阵图。”瞿塘峡西口有夔门,只有“门”才能上“锁”。这个“锁”字用得非常形象、贴切。这是巫山峡所不具有的。不是巫山峡“锁”全川水,而是瞿塘峡“锁”全川水。作者只是以古称巫山峡代替当时瞿塘峡的名称而已。 
在汉代,“‘巫山’还只是方位地理,泛指整个长江三峡地区。”东汉经学家服虔在《史记·集解》中注释夔子国(故址在湖北省秭归县香溪镇,今已淹没于三峡水库)的方位说:“夔在巫山之阳,秭归乡是也。”他称秭归县的山为“巫山”,称秭归县的地理位置在“巫山之阳”。可见,“巫山”和“巫山之阳”都是泛指,既可以用于秭归县,也可以用于三峡地区其他的县。
“唐诗宋词中的‘巫山’大多是泛指方位地理,一般惯以‘巫山’代称长江三峡,并非狭义指‘巫山县的山’。”如杜甫在奉节县写的《赤甲》诗以“巫山”代称赤甲山:“卜居赤甲迁居新,两见巫山楚水春。”诗人立足赤甲山,眼前所见的“巫山”当然是夔州奉节的山,而不是下游巫山县的山。又如李白在奉节县写的《宿巫山下》:“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诗人说他昨夜还宿在“巫山”之下的白帝城,今天就乘舟东下瞿塘峡。诗人以“巫山”代称瞿塘峡上游的白帝城所在的山。李白是从“巫山”下的白帝城出发,乘下水船出瞿塘峡,所以叫“下瞿塘”。这个“巫山”如果是指“巫山县”,那么乘下水船就到不了瞿塘,就得乘上水船到瞿塘,那就应该叫“上瞿塘”。方位明显错误。李白《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诗中称奉节县桃子山(今赤甲山)最高峰为巫山最高峰,“巫山”也是代称。今中国地理正是根据上述情况“对东北-西南走向的‘巫山山脉’作通义解释,范围包括渝鄂交界处长江三峡及其周边地带的所有群山,而不仅仅是巫山县境内‘东西走向’的巫峡。”
因此,不仅秭归县的山称巫山,地处长江三峡地带的巴东县、巫山县、奉节县的山都称巫山。而且除巴东县外(巴东县城在长江南岸),秭归县、巫山县、奉节县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县城都在长江北岸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巫山阳”即长江北岸巫山面向南的一面。秭归县、巫山县、奉节县都在“巫山阳”。李白究竟是在哪个“巫山阳”遇赦的呢?三个“巫山阳”依次而论:
一、秭归县。李白曾两出三峡:第一次是开元十四年(726)“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开家乡,辞别亲人,出蜀经过三峡;第二次就是长流夜郎至夔州白帝城遇赦东还经过三峡。若李白在秭归县遇赦,重获自由后,他就会急忙从此折返,不会再向西行,当然就没有第二次从夔州(奉节)出三峡的经历了。李白秭归县遇赦显然与史实不符。
二、巫山县。据郑州大学《语文知识》《唐代大赦的仪式》一文载:皇帝大赦天下,首先要在京城举行盛大、隆重的仪式。然后,大理寺(国家最高审判机关)用黄绢抄写赦书副本若干份,加盖玉玺,用紫泥封口,发送各州。知州再传令所属各县,按规定赦免在押囚徒。因为把各县的囚徒集中到州里然后释放,势必增加朝廷财政的负担,给各州县带来很多麻烦。若李白在巫山县遇赦,不须到夔州办理什么手续,急于东还的李白就会从巫山县返舟东归,也同样没有第二次从夔州(奉节)出三峡的经历了,也就没有《早发白帝城》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了。李白巫山县遇赦显然有悖史实。
三、夔州(奉节)。三个“巫山阳”已有秭归县和巫山县两个被排除,它们都不是李白遇赦之处,剩下夔州(奉节)无疑就是李白的遇赦之地了。乾元二年(759),因关中大旱、皇储新立,唐肃宗下大赦令:天下囚徒,凡死罪减为流放,流罪以下者,一律赦免。李白属流刑,当在赦免之列。李白在夔州(奉节)遇赦,获得自由,急忙乘舟东归,于江行途中写下了千古绝唱《早发白帝城》,抒写了他当时无比轻快喜悦的心情。
通过对“巫山”和“巫山阳”的辨析,印证了《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早发白帝城》解题是正确的:李白遇赦之处就是夔州奉节白帝城!
(文中关于巫山山脉历史变迁和沿革的资料援引自百度百科《巫山》)

作者:彭炳夔
见习编辑:邢艳梅

热点 ·排行

  • 月排行
  • 周排行
  • 日排行

广告 ·推广

关于大夔网关于大夔传媒投稿须知广告服务实习申请招贤纳士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三峡风B幢1单元24-09 邮编:404600 | 大夔热线:023-56551393 | 投诉举报热线:56551337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渝ICP备18014354号

手机版|大夔网

GMT+8, 2024-5-7 18:34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