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烧烤着盛夏,滚滚热浪冲昏了头脑,你若到重庆市奉节县兴隆镇去乘凉,我会带你去个好地方。由镇子出发南行约五华里,渝鄂两省交界的石乳关隧入口左侧,翻越牛鼻子式的小山梁,进入一个浅浅的山谷。入得谷内,满目葱茏,清风习习,鲜花漫烂,蜂飞蝶舞,恍若进入世外桃源,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小龙潭。从这里喷出的乳汁琼浆,构成了穿越镇子的小河石乳河源头。龙潭有大、小龙潭之分,主要供游人们休闲娱乐的是小龙潭。 大龙潭位于小龙潭上游五十米处的半山腰,出口处荆棘丛生,杂草遍地,乱石林立,当地村民也很少有人光顾,游人更是绝迹。大龙潭属于阴河水的出口,泉源由山体腹腔喷涌而出,轰声如雷,犹如万鼓齐鸣,飞流中挟带着寒气,冰冷袭人,凉生襟腋,背部隐隐发麻。从洞口向上望去,浑然一体的山脉在顶部天然洞穿,开着一米见方的天窗,一束阳光由窗口射入,让阴冷的洞口添加一份生机。举目向右,光滑的岩壁上有一穹隆形山洞,洞口依稀可见半截白色的断墙,传说为当年白莲教所建,这一带曾是白莲教活动频繁的地方,处处可见当年留下的痕迹。 顺流而下就到小龙潭,在小龙潭出口旁,农人们为灌溉方便,于是截流修渠,拦河筑坝,无意间打造出一道袖珍的黄果树瀑布,瀑布如帘挥珠撒玉,撞击在下面的石头上,溅起万朵雪花,其景蔚为壮观。小龙潭出口为坛样圆形水池,池水平滑如镜清澈见底,流泉在池内静静涌动,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泉水的出处,直径不到五米的池子,流量却大得惊人,差不多在半个立方之间。圆池中喷出的龙涎,紧接着流入十来个梯级式养鱼池中,就象十来面镜子,镶嵌在青山碧水间,装着白云,盛着蓝天,映着青山。无论晴天雨天,池边垂钓者总是络迹不绝,池中泉水养大的鱼儿风味独特,有兴趣带条泉水鱼回家,成为赏景纳凉的额外收获。 池塘旁搭有凉亭,亭内设有石桌石凳,一桌四凳可供游人休闲纳凉赏景。凉亭周围林木丰茂,如果你不喜欢垂钓,也懒得游玩戏水,那么钻入林间寻找一些新鲜磨菇,回头与土豆一起烧制出来,又是一道鲜美可口的特色山珍。就是什么也不做,闲坐亭中,观山泉潺潺,听河水哗啦,闻蛙鸣阵阵,赏蝉叫声声。或放飞思绪,任想象的翅膀在山谷间飘荡,将是别样无言的快乐。忽然,我想起童年时,老人们讲的关于龙走蛟的传说,那么大小龙潭会不会是因为走蛟而得名呢? 老人们说,蛇是龙的前身,当蛇长大成龙后,山里待不下去了,就得回老家东海去,叫作走蛟。走蛟一般在夏天暴风雨来临之时,龙出山后身体急剧膨胀,裹挟在泥石流中前行,可是又舍不得生养它们的山水,于是一步三回头,雷公怕它回头时伤了农民的庄稼,就用雷声警告它不得抬头,乖乖伏在泥石流中离去,所以每当山洪暴发泥石成流的时候,总是在暴雨中伴着雷鸣与闪电。如果走蛟途径良田好地,对农作物的伤害太大,雷电也会把它劈死在半道。雷公还劈其它东西包括人,不过不会劈好人,只劈那些对父母不尽孝道的劣子。虽然是传说,雷公电母也很人性化,表达了中华民族向往美好的愿望。传说终归是传说,只能哄哄小孩子罢了,小龙潭的美却实实在在摆在我们面前。 无论季节如何变幻,泉水依然喷涌从不间断,无论历史如何变迁,河流总是依然流淌永不干枯。深藏不露的小龙潭啊,用她秀美的身姿,迤逦的景色,宽阔的胸怀,迎接着远远近近来来往往的游人。她就是你夏天,最佳的去处,避暑的胜境,多情的爱人。河水如裙罗玉带绕涧飘逸而去,顺着清澈婉转流水而下,两岸垂柳依依,玉帐深深,良畴沃野,满目青翠,在这肥沃的膏腴之地上,我相信从飞鸟口中掉下的种子也会获得意外的收获。 来源:新浪博客 作者:张娟 见习编辑:邢艳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