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节门户网站 三峡主流媒体--大夔网
搜索
峡江论坛 首页 人文诗城 夔州往事 查看内容

内容 ·详情

夔州古城茶飘香

2018-2-28 14:55| 发布者: 半亩荷塘| 查看: 2034| 评论: 0

摘要:这里所说的夔州古城,是指历史上的奉节老县城。“夔州古城茶飘香”是过往商贾对奉节老县城茶馆业兴盛的赞美。
这里所说的夔州古城,是指历史上的奉节老县城。“夔州古城茶飘香”是过往商贾对奉节老县城茶馆业兴盛的赞美。
       单说茶馆,巴渝大地任何一个小镇上都随处可见,但古城奉节的茶馆却有它的独特之处。它一般不设在清幽僻静的地方,而是设在闹市、码头或车站,仿佛小孩儿们爱热闹一样。古城奉节的茶馆不讲布局合理,而是数个茶馆聚在一起或挤在一条街上,形成“茶市”。奉节的茶馆亦不讲究档次,搭上棚架、支起炉灶,一排儿的凉椅摆成“一”字或围成一个圈儿,就可以招揽茶客了。但古城奉节的茶馆却有它的独到之处,比如茶艺的精道——茶馆手提一把长嘴铜茶壶,款款走来,想变戏法一样,将你茶杯里的水添加到恰到好处;茶叶的上乘——香山贡茶,那是有着上千年历史,供皇帝老儿御用的哦。同时泡茶所用之水也是挑夫从一个叫“五里碑”的地方“哼哧、哼哧”挑来的。
       自古以来,中国是茶的始祖,奉节是茶的故乡。 宋代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曰:“白头老媪簪红花,黑头女娘三髻丫。背上儿眠上山去,采桑已闲当采茶。”这首诗歌极富乡土气息,描述了采茶季节的场景。从《夔州竹枝歌》可以看出,奉节产茶历史悠久。 现在奉节产的香山贡茶、茅田茶在全国都很有名气。古城奉节的茶馆大都使用本县所产的茶,而且十分注重“贫民消费”意识。十几把凉躺椅、几张条桌,长长地搁在不平的泥土地面上,门上不打招贴,也不写茶馆名,老板们根本没有想过茶馆还要有名字,他们认为茶馆的名字就叫茶馆,难道还能叫别的什么?他们有点儿像阿庆嫂唱的那样;“来的都是客,全凭嘴一张,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谅,人一走茶就凉”的经营着各自的茶馆,不管是熟客还是生客,是本地客还是外地客,都一样的热情,一样的笑脸。根据不同时期,茶客只要花上伍角至贰元不等,就可泡上一杯茶,喝上一天半天。老板从不使脸色,那怕杯子里早没有了茶的味儿,开水还是源源不断地给你供应。如果你是在等车船,老板还可以为你提供戳牌、麻将或象棋一类娱乐工具给你消磨时光,直到船到码头车到站,才提醒你该接茶钱了。
       奉节老县城永安路原有一家最古老的茶馆,由于房屋形状不规则,人们叫它“尖角茶馆”。据老人们讲,这家茶馆至少有100年的历史,茶馆是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每一代老板总是清早6点起床,捅开煤炭火,从水缸里把水一瓢一瓢地舀进炊壶,然后炖在火上。往往是不等水烧开,最早的几个茶客就来了。这时天刚亮,茶客们吆喝着泡上一杯茶沫子,就半躺半靠在凉椅上品起茶来。人们称这为“吃早茶”。“尖角茶馆”在上世纪80年代初,被一家单位征地后才停止营业了。
       古城奉节的茶馆与重庆和成都的茶馆有所不同。重庆和成都茶馆里的椅子一般都是木制或竹制圈椅,奉节茶馆里的椅子,不论春夏秋冬,都是清一色的竹躺椅,茶客时躺时坐,自如得很,舒服极了。
       奉节的茶馆一般都不大,但小小茶馆却是一个大社会。茶客里各路“神仙”都有,当年川东游击队政委彭咏梧等地下工作者联络接头也少不了在茶馆里进行。茶馆里既有谈论国家大事的,也有传播小道消息的;摆龙门阵、吹牛侃大山随你的便。体现出热闹中悠闲、平淡中超脱的茶文化氛围。一杯茶可以在茶馆坐半天,天南地北的消息往往就是从茶馆里获得。坐茶馆是奉节人的生活习俗,家里有茶不喝,偏要到茶馆吃茶。有些人乡下的茶客,为了热闹,跑几里路到城里的茶馆喝茶。他们说,图的就是茶喝得爽快,聊天聊得轻松自在。而且心里想的可以在茶馆想得明明白白,要做的大事可以在茶馆谋划得透透彻彻。
       奉节历史上之所以茶馆业兴盛,追溯其源,除了自古沿袭的生活习俗外,与地理、气候等环境也有密切关系。奉节地势陡峭,人们爬坡上坎,走得脚腿酸软;尤其是漫长酷夏炎热的气候,走得汗流夹背,口干舌燥,很自然想找个歇脚解渴的地方。往往在坡顶和石梯高处、转弯的街口就有供人歇脚解渴的茶馆。
       茶馆虽小,但茶客可以在这里看人来人往,听各种不同方言寒暄神侃。哪怕你是外地生意人,谁也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任何人,在茶馆绝对没有孤独感。一杯清茶相伴,偶尔关心一下邻桌的牌局,或听一听对面大爷自豪地吹起“当年勇”,这时你会感到,在最热闹的茶馆,人却变得更加简单,茶客之间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平淡漫长的时光会不知不觉地闪过。
       茶馆文化也是民族和地区的社会习俗,是精神和物质文化的具体表现。抗战爆发前茶馆业在奉节达到了鼎盛,当年的水手、袍哥大爷、闲杂人等都喜爱出入出入茶馆,茶馆成了龙蛇混杂之地。在茶馆鼎盛时期,县城茶馆达50多家。其特色是“书场茶馆”,又称艺人茶馆,是品茶与欣赏民间艺术的地方。特别是晚上能在茶馆登台说书的人,都是说书的高手,所以人们又把茶馆称为“品仙台”,挂牌说书,看谁有绝技高招,谁能争取更多的茶客,谁就能得到“红包”。哪一位说书人讲得好、茶馆的生意必定会更加兴隆、老板自然高兴,说书人得的红包就越厚实。昔日奉节老城的大南门、小南门、大东门、小东门、叩头桥是茶馆最多的地方。
       茶馆为过往客人提供了方便,也带来了不小的效益。长期以来水上进出是奉节的必经之路,候船,接客,没理由不进茶馆小坐,所以老县城大南门一带茶馆林立,茶客泡一杯清茶,靠在椅子上,望着一江的风情,自个儿陶醉去了。随着改革春风吹起,茶馆老板们也努力改善服务水平和提供更多的服务,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一些茶馆老板别出心裁,还在茶馆开设床位供茶客休息,有的还增设了音响设备,供茶客自娱自乐。
       古城奉节茶馆多,在三峡移民搬迁前,仅奉节码头就有数十家,十分整齐的排列着,特别是枯水季节,茶馆一直延生到江边。茶香飘逸,吸引着来来往往的茶客。夔州千年古风系于这些最市民化的茶坊,茶馆沉淀着古城奉节深厚的历史文化。
 

热点 ·排行

  • 月排行
  • 周排行
  • 日排行

广告 ·推广

关于大夔网关于大夔传媒投稿须知广告服务实习申请招贤纳士大夔网公约

地址:重庆市奉节县永安街道县政路46号 邮编:404600 | 大夔热线:023-56551393 | 投诉举报热线:56551337

信息产业部备案号:渝ICP备18014354号

手机版|大夔网

GMT+8, 2025-5-1 05:0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