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9日晚,我受县文化委邀请,参加了由县宗教侨务办公室、县文化委、县旅游局主办,云雾、太和、龙桥、长安四个土家族乡承办的“喜迎十九大•诗词进万家”——奉节屋脊诗词诵读大赛,有幸被邀请当评委。 奉节屋脊诗词诵读大赛现场 云雾,因山高而云,因峡深而雾。清明不断雪,谷雨不断霜,多云多雾。据称原大雪大队有座山叫云雾山,山顶又高又宽,中间有一块槽地,经常烟雾迷漫,云雾层层,它是全县最高的山,云雾乡故而得名。全县的最高峰猫儿梁(海拔2123米)就在此乡。云雾土家族乡是1993年3月20日经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1993年9月5日正式挂牌成立,是当时万县市三区八县中唯一的土家族乡,也是后来重庆直辖后的第一个土家族乡。乡政府驻地东岳庙海拔1300米。该乡位于重庆市奉节县西南边陲,距县城120多公里,是两省市三县(市)的交界处,与湖北省利川市柏杨镇接壤,与恩施市板桥镇相连,最低海拔800米,具有典型的立体气候。全乡山高坡陡,层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广人稀,不足5000人就散居在幅员80.99平方公里的大山深处,土家族占总人口的74%。 猫儿梁前的天梯 20日上午,我们来到猫儿梁山脚下,走完2公里长的“天梯”即到猫儿梁,“天梯”有四个台阶,共有2123步,长度2123米(这恰与最高海拔高度相等)。该工程于2012年初建成。上午10点过,我们仅用1小时12分钟时间,即到达“奉节屋脊”——猫儿梁。这是我第四次来到这里,此前来过三次,最早的一次是十六年前,离最近一次也已有五年多了,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感受和心情,此时年近花甲的我,再次故地重游,自然心中颇多感慨,那些触动我内心深处的人和事、景和物,至今仍历历在目。 “奉节屋脊”的由来 第一次是2001年9月下旬,这一时期,中央正在召开十五届六中全会,会议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的决定》;县委正在小寨电站召开为期三天的县级机关机构改革及研究干部人事会议(这是自1998年3月以来在此地召开的第二次会议。那里只有一部固定电话,不通手机,远离县城,一条独道,又称“小寨会议”,犹如中央的“北戴河会议”之神秘,是研究大事、要事、秘密事情的地方)。 9月24日早上8:30,县委县府领导及我在老县城夔州宾馆陪送重庆市委常委、农工委书记税正宽一行10人赴奉调研涉农及扶贫工作后上车前往巫溪,接着县领导迅速赶到小寨电站开会。已过不惑之年的我,当时担任县扶贫办主任,不顾劳累奔波,不顾身心疲惫,带领县扶贫办工作人员赶到兴隆镇集中,开展“访贫问苦,访富问计,访贤问能”的“三访”活动。午饭后,立马分成两路行进在七曜山余脉的渝鄂交界的高寒、边远的大山上:副主任周思均、工作人员刘竹放到东南边陲的长安土家族乡参加选举和入户调研;我同副主任梁平、科长马先超到西南边陲的太和乡、云雾土家族乡。下午,当我们来到太和乡双梁村时,我对村党支书张远久说,要去看最边远、最偏僻、最贫困的贫困户,于是他带我们去看了坐在“岩坷”屋里的佘习富。太和乡党委书记陈仲魁说:“他们已按县上统一安排,已将他作为第一批高山移民户先行搬迁。”晚上摸黑赶到云雾夜宿。 25日早上7点过,我们从云雾乡政府出发,沿红椿坝——三岔溪——草坪——黄柏坝——猫儿梁路线走的老路,单边共有29公里。云雾乡党委书记万方贵陪同,背着方便面和矿泉水,由司机袁祚超开着老掉咬的北京吉普车到三岔溪停下,这才走8公里,还要穿山林、爬陡坡21公里,红椿村党支书赵文彬给我们带路,边走边谈,走到猫儿梁山脚下小地名叫黄柏坝的地方,我们联系当地村民帮忙上山砍杂树引路(上猫儿梁此前几乎没有路),正午过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猫儿梁。之前,这里几乎无人问津,就是当地人都很少有人爬上过山顶。听说,当年时任县委书记何事忠上去过,县委副书记肖敏从板桥方向也上去过。我们走了一整天,差不多10个小时,直到下午5点过才原路返回,到吐祥镇投宿时已是午夜时分了。 首次红椿之行,收获颇丰。身为县扶贫办主任的我,沿途看到了散居在大山深处的彭顺尧、简述尧、蔡井才等9户贫困户,他们住的房屋十分简陋,甚至是“茅草屋上长茅草”,“茅草屋上长大树”,深感他们生产生活的窘境。我们也是带着感情来,背着成果归,拍摄了50多张珍贵的第一手影视资料。 回到县城后,我们琢磨着,想连夜加班加点,赶在国庆节前夕在县政府大门前的县政路大街西侧——新电影院墙壁的“文化之窗”玻璃橱窗上,办一块“云雾土家族乡红椿村贫困之行”的宣传专栏,究竟取什么名字才能让人们能够记住?印象深刻呢?发动几个“笔杆子”想了几天,最后大家凑到一起,你一言,我一语,觉得“猫儿梁”这个名字太土气,太普通,太普遍,思来想去,想了好几个名字,比如“云雾山”、“奉节最高峰”、“奉节猫儿梁”、“奉节大山顶”,等等,都觉得不满意。突然,我联想到“世界屋脊”一词,灵感一来,马上拍手说:有了,就叫它“奉节屋脊”,怎么样?大家都觉得“好…好…好!”这个名字,响当当,好听,好记,好传播,一听就知道他是奉节最高的地方,屋脊,是最高的,连农民都知道,中外游客知道。于是,当年国庆期间,由县扶贫办主办的一大块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大型宣传橱窗“‘奉节屋脊’猫儿梁——云雾土家族乡红椿村贫困现状掠影”的专栏跃入人们的眼帘,让“深山更有人家”的“深闺”第一次走出大山,展示出来。县政路人流量大,上下班的人也很多,人们争先恐后,驻足观看。 通过三个多月的展示,知晓率高,宣传效果好;在夔门报、电视台新闻报道;分别向县四大家领导、重庆市扶贫办、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汇报。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广泛宣传,引起了县委书记刘本荣等领导的高度关注,由此才有了我二登猫儿梁的机会。这些情况,已永久定格在《夔州大地铸辉煌》——重庆市奉节县扶贫开发大事记(1984.10——2003.05)一书中。 从此,人们都知道猫儿梁,就是“奉节屋脊”,“奉节屋脊”就是猫儿梁。不少人不顾山高路远慕名前往。“不到‘屋脊’非好汉,屈指行程一天半”。这里已成为夏季健步登梯最好的去处,2123米的海拔高度,2123级登山步梯,不仅仅只是一个巧合。 二登“奉节屋脊” 第二次是2003年6月5日,时任县委办副主任的我、县委办工作人员刘理国、电视台记者熊智强,随同县委书记刘本荣来到云雾乡,沿着第一次走的老山路来到红椿村的猫儿梁,进行实地走访调研。云雾乡党委书记万方贵、乡长谭平、副乡长王大燕、村党支书赵文彬等陪同。记者熊智强再次拍摄了这里的深度贫困和高山风景。 回到县城后,刘书记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全县在163个特困村中类似红椿这样的情况,提出“南学岩下村”、“北学老鸦洞”,作出了“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的决定。重庆市委市政府、市扶贫办领导都称赞说,这才是保护生态,拔出穷根的治本之策。到2003年底止,仅县扶贫开发办等部门,支持该乡发展大牲畜、养猪、人畜饮水、通乡公路困难和通村公路不畅、红椿和码头两村高山生态移民搬迁等项目,共160余万元。我第四次上去专门请乡人大主席叶家清帮忙寻找赵文彬的手机号码,提笔前几天与当年的“引路人”聊了很久。他说:“我家就坐在乡广场对面街上,哪天节目主持人第一个念到你李佳新当评委时,我非常高兴。我是2005年底第一批高山移民来到云雾乡场镇的。在我的带头下,全村73户292人,只有17户68人住在‘两头’,即场镇上买有房子,村上房子、土地也给保留,农忙时上山,农闲和冰雪寒冷时下山。其余56户224人全部搬迁到场镇来了,这要感谢党的好政策呀!”老赵还饶有兴趣地说,“他与新中国生日同岁,今年68岁,跟随共产党在猫儿梁山脚下干了31年的村干部,如今在云雾场镇办起了药材收购门市,为山民们找到了一条脱贫的路子。他四个儿子都在乡场镇上落户。大儿子赵安吉在跑云雾至利川的客车,方便山民进出。大孙女赵圣敏2015年以630分的高分考取了四川大学医学专业。 携手再上猫儿梁 第三次是2012年8月30日,县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李晓华,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县总工会主席张述林,率领两单位的人大代表和工会会员30余人,携手登“天梯”,共同拔穷根。作为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县十六届人大组成人员、县人大办公室主任的我,负责牵头组织此次活动,于是,我又有了第三次到“奉节屋脊”的机会,冒雨随行前往县总工会的扶贫乡——云雾,开展携手献计,代表视察,走访调研,捐资助学等活动。 8月30日上午,由云雾乡党委书记王见付、乡长伍先和引路,我们冒雨攀爬“猫儿梁”的步行道(当时只有混凝土斜坡面,尚未安砌石梯)。由于下雨路滑,迎面而上的是六十度的坡度,越往上爬坡度越陡,最大坡度接近八十度,且两边无扶手,走起来十分危险。我和县十六届人大组成人员罗云、王东林等身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爬行起来最艰难,但仍坚持征服,爬到最险处,手脚并用,双腿打颤,挥泪如雨,揣着粗气,硬是坚持走到了目的地。不料,在返回途中,我们中有四人遭到当地野蜂攻击,只得在当地乡卫生院进行输液治疗。挑战自我,有惊无险,让人记忆犹新。 当日下午,召开座谈会,集智建议,出计献策,结对帮抉,捐资助学。向即将跨入大学校门的贫困大学生向朝清、樊孝燕、王海林开展“金秋助学”,各捐赠2000元。走访慰问宋孝和等5户贫困户,共赠送现金1800元。晚上深夜赶回县城。 难忘的故地重游 2017年8月20日,在云雾参加活动后,我再一次登上了猫儿梁,这是我第四次攀爬,与我第一次登山已相隔十六年之久了。 在猫儿梁上,我仔细观看熟悉而又陌生的这块大石头,上面用红漆竖刻着斗大三字——“猫儿梁”,下面横刻这“海拔2123米”。与原来不同的是,增添了很多游人的印记,不再像5年前那么荒凉。放眼望去,环顾四周,崇山峻岭,山峦起伏,视频拍摄,山脊十分寂静,只听微风吹动着毛竹哗哗作响。 由于职业习惯,还顺道看望了居住在大山深处的4户村民,进屋察看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当我来到屏峰村3社一柳姓中年村民家去时,看见他卧房的桌子上,摆放着一块用烟纸壳反面书写的一则52个字的“游客注意事项”告示牌。仔细一看,竟有错别字12个,而且语句也不通顺。虽然他们父子两代人都当过兵,有见识,但毕竟书读得少,文化低,我当即帮其作了修改。帮他们改完告示牌,我突然觉得,这件事看似小事,但由此可见当地要实现智力脱贫真是任重道远啊!尤其是少儿和青少年,需要我们从早抓起,从小抓起,从现在抓起。 四次之行,感觉变化太大,感慨太多。如今,全乡兴建了乡政府办公楼,建起了“人”字型街道,宾馆安装了电梯,兴起了赶场天,每年举办“女儿会”,大兴乡村游、文旅游、农旅游、观光游、体验游、康养游,沿途建有12家农家乐。烟叶、中药材、大牲畜、生猪、蔬菜等,已经成为这里的主导产业,摆脱贫困,指日可待。 云雾,无处不仙境;云雾,无处不醉人。这里有中国版图上的“奉节屋脊”——猫儿梁!有美轮美奂的屏峰石林,有静谧幽深的刘家河大峡谷,有天然湿地草场红椿坝,世界上存活最久的植物活化石——千年红豆杉王,有十八万年前的古人类遗址云雾洞和兴隆洞,这里是奉节石笋河、利川龙桥河等五条河流的发源地,故有“灵韵五龙源,康养云雾山”之美誉。这里还有众多保存完好的土家吊脚楼,更有热情好客、勤劳淳朴的土家儿女。 云雾欢迎你!“诗 橙”奉节欢迎你! 作者近影 作者:李佳新 作者简介:李佳新,男,1960年2月出生,重庆奉节人,曾长期担任县级部门领导职务,先后任奉节县扶贫办主任,县委办副主任,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工商联党组书记、第一副主席,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主任。从1984年以来,陆续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各类文章,笔耕不辍,作品先后获得数个奖励及表彰,个人荣获“重庆市扶贫开发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以及“优秀党员”和“优秀公务员”荣誉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