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作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众所周知其来历主要有三个版本: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怀念良将伍子胥、歌颂孝女曹娥。但作为我们长江中下游下地区来说,是以信奉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蓝本的。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已有两千多年历史,现在被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真该可喜可贺。 在我们家乡,端午节的习俗除吃粽子、划龙舟外,还有喝雄黄酒、戴艾蒿叶的习惯。吃粽子、划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我相信好些人不曾记得,楚大夫那忧国忧民的名篇《离骚》、《天问》和《九歌》,甚至他的绝笔之作《怀沙》也会忘记。但是关于唐人:“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的诗句仍广为流传 端午节这天,各家的主妇们起大早,乘着清晨露珠没干,到野外里割来一大捆艾蒿叶,插在各个门厅,再摘下叶子戴在家人的衣襟上,于是家里屋外,到处飘着艾蒿叶的清香。传说中戴艾蒿叶的来历是很悲惨的,据说起于历史上张献忠的“八大王洗四川”,八大王进川时不论男女老幼见人就杀,遇头就砍。端午节这天清晨,他们来到一户人家,看到门上插着一束清香味很浓的绿色植物问主人:“这是什么? ”主人告诉他:“这是艾(爱)。”他们说:“既然爱(艾),那我们不杀你们吧。”于是这家人躲过这场怯难。从此,每当端午节这天,我们这一带主妇都要在门框上插上一束艾蒿或为家人的衣襟带上几片艾叶,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插完艾叶,就该包粽子上蒸笼了,不一会儿满屋子就荡着粽叶的清香味,然后就是兑雄黄酒,并顺手为一边玩耍的孩子们,用筷头在眉心点上一颗红红的雄黄美人痣,既美观好看据说还能避邪。西南地区气候湿润,蚊、虫、蛇、鼠经常出没,据说喝下带有兑雄黄的酒,蚊虫就不会叮咬,大人还会把带雄黄的洒涂抹在了孩子们脸上身上。然后把剩下的雄黄渣兑水洒在房前屋后鼠、蛇就会避而远之。近年来,医学上声称:雄黄是剧毒药物,所以喝雄黄酒的历史也随之结束了。 又是一年端午至,满街早已粽香溢。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人们早已结束自家包粽子的历史,商场里的粽子五花八门:八宝粽、绿豆粽、枣泥粽、腊肉粽等应有尽有,平装、精装、散装、礼品装新颖别致。可我不喜欢超市那些高档粽子,失却了传统粽子的本味,昨天回家路上,邻居介绍我买了几个农村老大娘卖的普通老式粽子,吃起来到有种返璞归真的感觉,好象又回到儿时,吃着妈妈亲手包的粽子。 今年的端午过得静悄悄,没有竞技的龙舟,也无打捞的勇士,更不见江边丢粽的妇人。晨起推窗抚帘,密集的大雾像口锅似地将大地罩了个严严实实,放眼望去近前的长江也不见踪影,雨却一直沥沥淅淅下个不停。雨啊,你是为千年的诗魂悲泪?我想也许诗魂在沉石跃入汩水的刹那,就想以那清澈的江水作为自己永久的归宿吧?压根儿没希望人们把他打捞回他绝绝的地间。所以打捞了两千多年,那一丝忠魂仍飘荡在汩罗江畔。缠缠绵绵地梅雨下个不停,让悲情的节日更加伤感和心碎。 来源:网易博客 作者:张娟 |